1954年3月1日,美国政府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(也就是比基尼这个词的由来)进行的当量巨大的氢弹实验。
错误判断氢弹威力的美国政府,没有对马绍尔群岛的岛民们透露任何信息。
可耻的是,美国政府事后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医疗救治,只是兴致勃勃地等待着他们的身体所产生的反应和变化状况。
根据后来的档案揭露,马绍尔群岛人之所以被选为实验对象,只是因为马绍尔群岛当时在二战时的边缘地位。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核试验中的小白鼠。
当时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捕鱼的一艘日本渔船“第五福龙丸”,也受到了严重的辐射影响。
日本船员爱吉久宝山仅仅半年后就不治身亡,其余22名船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症状。
日本人根据此事件大开脑洞,创造出了后来声名远扬的怪兽——哥斯拉。
哥斯拉的“人设”
作为历史上唯一受过核弹攻击的国家,日本人对核弹及其带来的核辐射,有着发自内心恐惧。
即使到了今天,核能作为主要能源来源之一的日本,同样面临着核泄漏的潜在威胁。
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
于是,哥斯拉有了这样的背景:
在远古时期,地球表面有着非常强大的辐射,大部分的生物都以这种辐射作为能量的来源。
它们的体型在今天看来应该算是绝对的巨兽,轻轻松松就有几十米高。哥斯拉就是其中之一
以核辐射为食的哥斯拉,最初的几代,都是以大反派登场。
随着影视作品的持续退出,哥斯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,他慢慢完成角色转换,成为地球守护神。
作为地球的长期居民(百万年历史的人类,在哥总看来仅是匆匆过客),哥斯拉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神,高智慧型生命体,其智慧不亚于人类。
远古时期的其他巨型生物们,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。
他们观察着这个世界,一旦有某种生物威胁到了生态平衡,他们就会出现将其彻底消灭。
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,与“原子能”相关的活动越来越频繁,这使得这些以辐射为食的巨型生物,日渐活跃……
哥斯拉是蜥蜴还是恐龙?
哥斯拉设计的灵感,其实是来源于1933年的金刚。
这一点,从哥斯拉的名字就能看出端倪:
哥斯拉的日文名ゴジラ(Gojira),是猩猩ゴリラ(Gorira)和鲸鱼クジラ(Kujira)的合并缩略词),哥斯拉的英文名(Godzilla)则和英文“大猩猩”(Gorilla)则更为相似。
而从外表上说,哥斯拉既不是蜥蜴也不是恐龙,更像是双方的结合。
哥斯拉的外表形象,参考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鬣蜥,姿势则有几分像霸王龙。
海鬣蜥
虽然哥斯拉外观细节几十年来略有不同,但一直保持一致的整体印象:
两栖爬行动物;以直立姿势站立;鳞状皮肤;拟人化躯干肌肉;背部和尾部有突起的背脊;经常眉头紧锁。
两栖爬行动物;以直立姿势站立;鳞状皮肤;拟人化躯干肌肉;背部和尾部有突起的背脊;经常眉头紧锁。
需要注意的是,哥斯拉的皮肤肌理,设计灵感来自广岛核爆幸存者的伤疤。
影视作品中的哥斯拉,不断在进化迭代。
仅日本本土的哥斯拉就发展出了十一代目,时间线更是延续到到当下的2万年后,走向星际太空。
此外,哥斯拉繁育了后代,还有机械哥斯拉、漫威哥斯拉等各种宇宙交叉的衍生品种……
哥总后代:迷你拉
怪兽电影宇宙
对于电影宇宙,大家都有一定的认知:在原IP庞大而凌乱的体系中,整理制定出一个有稳定宇宙观设定,方便故事展开的独立背景。
传奇影业的怪兽电影宇宙,目前已经上映了两部影片,大致内容如下:
1954年,美国发现因为核试验而被唤醒、具有超强破坏力的巨兽“哥斯拉”。
美国政府试图使用核弹将其消灭,而最后仅能使其再次沉睡于太平洋深处。
随后,各国联合展开所谓的“帝王计划”,成立帝王组织,以研究、并计划消灭这些怪兽。
帝王组织MONARCH标志
1970年代,得益于卫星技术的发展,帝王组织发现了印度洋上的骷髅岛,并知道了骷髅岛之神“KONG”的存在。
1995年,帝王组织成员为了寻找金刚,重返骷髅岛,最终几乎全军覆没。但是,他们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认知:金刚是智慧生物。
以上内容,发生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《金刚:骷髅岛》中。
1999年,帝王组织发现了巨型螳螂穆托。
雄螳螂穆托,破坏了日本的核电站,并想要与在美国的雌螳螂合体,繁殖后代。
这对地球的生态平衡无疑是毁灭性打击。
于是,哥斯拉在电影宇宙中第一次闪亮登场,他成功消灭雌雄螳螂,事了拂衣去,返还太平洋。
以上是2014年上映的《哥斯拉》影片内容。
即将上映的《哥斯拉2:怪兽之王》中,沉睡的史前巨兽们将全面觉醒。哥斯拉将与大反派,三头龙“基多拉”争夺怪兽之王的地球霸主地位。
将于2020年上映的电影《哥斯拉大战金刚》,则是两个正派角色之间的对决,有点美国队长VS钢铁侠,或者蝙蝠侠大战超人的意思。
以上就是已知的怪兽电影宇宙大概内容啦,是不是很期待呢?
《哥斯拉2》今晚全面上映,万达电影App购预售影票,仅需19.9元起,贴补数量有限,手慢无哦。
本文图片整理自豆瓣和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